被切割的自我:当“情绪疗法”成为高压工作的安慰剂

我在听潮汐新出的一门课程时,课程中提到从工作环境切换到生活环境时,可以拿起一件生活中的物品,并想一想:其实自己是有工作以外的爱好的,生活是充满想象和兴趣的。这让我联想到之前看过的美剧《人生切割术》—— 剧中的职场人甚至无法知晓工作之外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只能通过一种近乎扭曲的心理咨询方式窥探外界的一星半点。我不确定这部作品是否仅仅是影视作品,但如果越来越多的当代人因 996、007 的工作模式,需要通过这种方式进行情绪舒缓,那真的是一件好事情吗?

引言:被切割的自我与寻求安慰剂的冲动

报告的起点源于一个引人深思的个人观察:一个旨在帮助个体从工作环境平稳过渡到生活环境的心理学技巧——拿起一件生活中的物品,提醒自己工作之外尚有广阔天地与无限热爱——却令人不由自主地联想到一部名为《人生切割术》(Severance)的惊悚剧集。剧中,职场人通过一项激进的脑部手术,将工作记忆与个人生活记忆彻底分离,从而在办公室里对家庭生活一无所知,下班后也对工作内容毫无印象 (1)。这种由一个微小的个人仪式到一个极端科幻设定的联想,精准地捕捉并揭示了我们时代的核心困境。

本次分析的核心概念是“被切割的自我”(The Severed Self)。这并非指未来可能出现的某种外科手术,而是指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高强度、高压力的工作文化下,一种已然普遍存在的心理状态。它源于一种被迫的、深度的自我区隔化(compartmentalization)。当工作文化要求员工在岗时全身心投入,同时又无情地侵蚀其个人生活的时间与精力时,个体为了生存,不得不进行一种内在的“切割”——试图将工作中的压力、焦虑与生活中的身份、情感隔离开来 (2)。用户所提及的那种需要借助特定仪式来完成场景切换的需求,本身就是这种非手术性“切割”已然发生的明确信号。

本报告旨在论证,当代社会中日益常态化的、针对工作相关痛苦的个体化心理“疗法”——从简单的个人仪式到复杂的企业健康计划(corporate wellness programs)——是一种充满矛盾且终究极具问题的现象。这些“解决方案”在提供短暂慰藉的同时,其本质功能更像是一种系统性的安慰剂。它们巧妙地将解决问题的责任从产生问题的系统(如无休止的加班文化、有毒的组织环境)转移到了承受问题的个体身上。这种转移非但不能根治问题,反而通过将一个集体的劳动危机重塑为个人“平衡能力”或“抗逆力”的失败,掩盖并最终延续了驱动这一切的、深植于新自由主义“功绩社会”(achievement society)的系统性病症。


第一部分:作为隐喻的卢蒙公司手术——剖析《人生切割术》的现实寓言

本部分将深入分析,《人生-切割术》并非一部简单的科幻惊悚片,而是一个强有力的寓言框架,用以理解当代职场的深层逻辑。它将虚构的设定与现实的焦虑精准对接,从而揭示出我们早已身处其中的困境。

1.1 一种针对系统性疾病的外科手术式解决方案

《人生切割术》的核心设定——“切割手术”(severance procedure),即通过在大脑中植入微芯片,将工作记忆与个人生活记忆彻底分离 (1)——可以被视为一种对当代职场人普遍心理防御机制的极端化和具象化呈现。在现实中,无数人都在努力践行“把工作留在公司”的信条,试图在心理上建立一道防火墙,以保护个人生活不受工作压力的侵蚀 (2)。这部剧集所描绘的,正是这种对完美“工作-生活平衡”追求的最终、也是最恐怖的逻辑归宿 (5)。当心理上的区隔已不足以抵御无孔不入的工作压力时,一种物理上的、不可逆的切割便成为了看似诱人的“终极解决方案”。

剧中角色选择接受手术的动机,深刻地揭示了这一“解决方案”的本质。主角马克(Mark Scout)之所以选择成为一名“被切割者”,其根本原因是为了逃避妻子意外亡故所带来的巨大悲痛 (6)。工作,或者说一个没有痛苦记忆的工作人格,成为了他用以压抑和回避个人创伤的避难所。这一情节设定极具象征意义,它清晰地表明,“切割”的真正目的并非为了实现更健康、更整合的平衡生活,而是源于一种深刻的逃避主义和情感压抑(repression)(6)。人们寻求的不是整合,而是遗忘;不是平衡,而是麻木。这恰恰点明了许多现实世界中“工作狂”的心理动因:将工作作为一种防御机制,用以回避生活中更难以面对的痛苦与空虚。

1.2 企业管控的平庸之恶:对“健康福利”假象的辛辣讽刺

《人生切割术》的卓越之处在于,它对现代企业文化的讽刺并非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骨髓地解构了其控制机制的荒诞与虚伪。剧中的卢蒙工业(Lumon Industries)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健康福利”措施,构建了一个看似温情脉脉、实则充满精神压迫的微观世界。

首先,办公环境本身就是一种控制工具。那单调、压抑、如同迷宫般无尽延伸的办公室走廊和格子间,其设计本身就在视觉和心理上给员工带来一种迷失感和压迫感,精准地象征了现代官僚体制的非人化与复杂性 (5)。员工在这种环境中,如同在迷宫中奔跑的实验白鼠,其个体性被最大程度地削弱。

其次,剧中所谓的“健康福利”项目,无一不是精心包装的控制手段。最典型的莫过于“健康检查”(wellness check)。在这种“检查”中,心理咨询师凯西女士(Ms. Casey)会以一种毫无情感波动的语调,念出关于员工“外部自我”(outie)的一些模糊事实(例如,“你的‘外在的你’喜欢电影和烤奶酪三明治”),而员工则被要求必须保持中立、不带情感地回应 (1)。这种刻意设计的、剧本化的互动,不仅未能建立任何真实的连接,反而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凸显了员工的深度异化和情感剥夺 (9)。它完美地讽刺了现实企业中那些流于形式、缺乏真诚的员工关怀项目,这些项目往往只是为了完成管理任务,而非真正关心员工的内心世界。

此外,卢蒙公司提供的激励措施也充满了荒诞的“婴儿化”(infantilizing)色彩。员工们为了赢得诸如手指陷阱玩具(finger traps)、华夫饼派对(waffle parties)或“音乐舞蹈体验”(music dance experiences)之类的幼稚奖励而埋头苦干 (2)。这些看似无害的“福利”,实则是一种深刻的贬低。它们暗示员工的价值和动机可以被最廉价、最肤浅的奖赏所驱动,从而巧妙地回避了对其工作意义和真正贡献的承认 (2)。当员工们从事着自己完全不理解其目的的、高度重复的“宏数据精炼”(Macrodata Refinement)工作时,一场华夫饼派对便成了替代真正价值感的廉价安慰剂。

而将这种虚伪性推向极致的,是“休息室”(break room)的设定。这个听起来颇具人文关怀的名字,实际上是一个进行精神折磨的密室。犯错的员工会被带到这里,被迫一遍又一遍地朗读充满悔恨和自我谴责的道歉信,直到监督者满意为止 (1)。这无疑是对企业文化中“健康”与“关怀”话语最黑暗、最尖锐的讽刺——在“健康”的幌子之下,隐藏着的是赤裸裸的惩罚、规训与精神控制 (2)。

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绘,《人生切割术》揭示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真相:在某些企业文化中,“健康福利”并非赋权于员工,而是成为了管理者手中一种更隐蔽、更高效的控制工具。它用虚假的人文关怀掩盖了真实的权力不对等,用肤浅的物质奖励替代了深刻的职业尊严。这种描绘之所以能引发广泛共鸣,恰恰因为它触及了许多现实职场人所感受到的那种“熟悉的陌生感”(uncanny valley)——那些看似友善却令人不适的企业口号,那些热闹却空洞的团建活动,都与卢蒙公司的逻辑遥相呼应 (2)。这部剧集因此超越了科幻的范畴,成为了一面映照当代企业文化病态的镜子。

1.3 “内在自我”的起义:对完整人格的本能追求

在卢蒙公司的地下层,被切割后的工作人格——“内在的你”(innie)——是一种被剥夺到极致的存在。他们是纯粹的劳动功能体,是现代企业管理逻辑中理想的“机器里的齿轮” (8)。他们的世界被严格限定在公司的墙壁之内,没有过去(个人记忆),没有未来(下班后的生活),甚至没有对自身工作目的的基本认知 (1)。他们日复一日地对屏幕上跳动的数字进行分类,却不知道这些数字意味着什么,也不知道自己的劳动将导向何方 (9)。这种存在状态,是对马克思所描述的“劳动异化”最直观、最彻底的影像化表达——劳动者与自己的劳动产品、劳动过程乃至自身的人类本质完全分离。他们是生活在设计精美的办公室里的“囚犯”,其全部生命意义被简化为服从和执行 (11)。

然而,人性的复杂与韧性恰恰在于它对这种极端简化的反抗。剧中,新员工海莉(Helly R.)的到来,成为了点燃反抗的火花。她从清醒的第一刻起,就拒绝接受这种被剥夺了自主性的存在,她不断尝试辞职、逃跑,甚至不惜以自残的方式向“外在的自我”传递信息 (7)。海莉的决绝与反叛,唤醒了以马克为首的其他“内在自我”的怀疑与觉醒。他们开始质疑公司的规定,探索部门之间的边界,甚至发展出被禁止的情感联结(如欧文与伯特的感情)(7)。

这场“内在自我”的起义,其核心驱动力并非简单的对自由的向往,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对“完整自我”的本能追求。当他们意识到自己只是一个残缺的人格,当他们对那个拥有完整生活的“外在的自我”产生强烈的好奇时,他们的反抗便被赋予了寻找身份认同的哲学意义。他们渴望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爱着什么人,有着怎样的过去。这场斗争的核心,是夺回被切割的记忆,重新整合破碎的人格,成为一个完整、连贯的“人”。

这个叙事弧光有力地论证了一个核心观点:一种纯粹功能性的、被工具化的存在,是违背人性的,也是不可持续的。人类的心灵天生就有一种趋向完整和统一的内在动力。无论外部的规训和控制多么严密,对意义、身份和情感连接的追求,终将以某种形式爆发出来 (2)。因此,“内在自我”的起义不仅是剧情发展的需要,更是一种哲学宣言:人不能被简化为劳动力,任何试图将人彻底工具化的系统,最终都将面临来自人性深处的反抗。


第二部分:从科幻到现实——“996/007”工作制的真实生态

如果说《人生切割术》是一则关于未来工作形态的黑暗寓言,那么“996”和“007”工作制则表明,这则寓言所描绘的逻辑内核,早已在现实世界的车间和办公室里悄然运行。本部分将揭示,这种极端工作模式如何在非手术的层面上,实现了一种事实上的“人生切割”。

2.1 剥削的制度架构

“996”工作制,即“早上9点上班,晚上9点下班,每周工作6天”,以及其更为极端的变体“007”(每周7天,24小时待命),最初主要源于中国互联网行业的加班文化,并有向其他行业蔓延的趋势 (12)。这种工作模式的每周工作时长高达72小时甚至更多,远远超过了法律规定的标准。

从法律层面来看,这种制度是明确的违法行为。根据中国的《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加班,每日不得超过3小时,每月不得超过36小时 (12)。按照标准工时制计算,“996”模式下员工的每月工作时长远超法定上限 (12)。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和人社部已明确宣布“996”工作制严重违法 (15),但在现实中,由于监管执行的不均衡、激烈的市场竞争以及某些地方政府对经济增长的优先考量,这种做法在许多企业中依然普遍存在 (16)。

为了使这种不合规的制度得以维系,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被建构起来。一些科技巨头的创始人甚至公开将“996”美化为年轻奋斗者应得的“福报”,声称这是通往成功的必经之路 (14)。另一些论调则强调,对于那些真正热爱自己事业的人来说,全身心的投入是自然而然的,不应受到工作时长的限制 (18)。然而,这些话语往往掩盖了其背后的强制性与胁迫性。在许多实行“996”的企业中,“自愿加班”已经成为一种常态化的、不成文的规定。员工们面临着巨大的同辈压力(peer pressure)和对失业的恐惧,如果不能完成与工作时长相匹配的超额任务,就会被视为“不努力”或“表现不佳”,从而面临被淘汰的风险 (17)。在这种氛围下,所谓的“自愿”早已失去了其本意,变成了一种为了生存而不得不做出的选择。

2.2 被围困的身心:过度劳动的人力成本

“996”工作制所带来的,是个人身心健康的全面崩溃。这种长期的、高强度的劳动模式,对人的生理和心理都构成了毁灭性的打击。

在生理层面,其危害是直接且多样的。长期久坐、睡眠不足和精神紧张,导致了普遍的健康问题,如慢性疲劳、肌肉骨骼疼痛、内分泌失调和睡眠障碍 (14)。更严重的是,研究表明,长时间工作与心脏病、中风等重大疾病的风险显著相关 (14)。近年来,媒体频繁报道的年轻员工因过度劳累而猝死的事件,并非孤例,而是这一工作模式极端后果的惨痛证明。这种现象在国际上亦有先例,日本的“过劳死”(karoshi)问题早已为世人所警示,政府数据显示,每年有数百起死亡案例与过度工作直接相关 (16)。

在心理层面,其影响同样深远。持续的压力和被剥夺的休息时间,使得员工普遍处于高度紧张、焦虑和倦怠的状态 (19)。研究明确指出,加班时间与心理健康水平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工作时间越长,个体的疲惫感和紧张感越强,心理健康状况越差 (23)。当工作成为生活的全部,个体便失去了从家庭、社交和个人爱好中获取情感支持和心理能量的渠道,这极易导致抑郁症等更为严重的精神健康问题。

这种模式的破坏力还延伸到了整个社会层面。当工作无限制地侵占个人生活,家庭关系变得疏远,社交网络逐渐萎缩,社区的凝聚力也随之削弱 (16)。许多年轻人因为没有时间与精力,而推迟结婚和生育计划,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社会的人口结构问题。例如,韩国作为世界上平均工作时长最长的国家之一,其生育率也位列全球最低水平,这清晰地揭示了过度工作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负面影响 (16)。

最终,这种模式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它在榨干一代劳动者的同时,也侵蚀了社会的活力和未来。这与《人生切割术》中“内在自我”的处境形成了惊人的呼应。虽然现实中的员工没有被植入芯片,但当他们的生活被工作完全吞噬,当家庭、朋友、爱好都“逐渐淡出”,当个人目标被“推到一边”时 (16),他们实际上也经历了一场非手术的“人生切割”。他们的身份被简化为“员工”,他们的生活被压缩为“工作”。其最终结果——一个被异化的、失去完整性的、身心俱疲的个体——与卢蒙公司的产品并无二致。小说的虚构,正是现实的写照。

表1:工作-生活范式对比框架

为了更直观地揭示从标准工作模式到“996”现实,再到《人生切割术》虚构世界之间的逻辑递进关系,下表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对比分析。这个框架清晰地表明,“996”并非一个孤立的现象,而是朝着《人生切割术》所描绘的完全控制和人格分裂逻辑迈出的重要一步。

维度标准工作模式 (例如,9-5,40小时)“996/007” 工作制《人生切割术》中“内在自我”的体验
每周工时约40小时,有法律界定72小时以上,常为非法或强制 (12)全部清醒时间均在工作场所
员工自主性因岗位而异,但个人生活在结构上是分离的受到严重限制;工作主导生活方方面面 (16)完全没有。受制于公司的全面控制 (7)
工作-生活边界时间与空间上的(离开办公室)被侵蚀;“隐形加班”普遍存在 (24)绝对且人为的(通过电梯切换) (1)
主导心理状态平衡/压力(可控)职业倦怠、焦虑、慢性压力 (19)天真、困惑、存在主义恐惧、反抗 (6)
企业层面的辩护生产力、贡献“福报”、激情、竞争、国家繁荣 (14)“工作-生活平衡”、效率、企业神话(基尔·伊根) (2)
主要存在风险停滞、不满失去健康、家庭和自我;“过劳死” (16)丧失人格;沦为纯粹的功能体 (11)

第三部分:健康产业复合体——对现代“解决方案”的批判性审视

在剖析了工作文化本身的病态之后,我们必须将审视的目光转向那些被兜售为“解药”的方案。本部分将深入批判这些所谓的“解决方案”——从个人层面的心理技巧到企业层面的健康计划——并论证它们在很大程度上非但不是解药,反而成为了维持病态系统运转的共谋。

3.1 断联的仪式:创可贴与枪伤

让我们回到最初的那个例子:通过一个象征性的物品或一个特定的动作,来为工作和生活划定一条心理界限。这种技巧,在心理学上可以被看作是一种“边界设定”(boundary setting)或建立“心理缓冲带”(psychological buffer)的策略 (3)。类似的个人化应对方法还包括深呼吸练习、短暂地改变环境(如散步)、听音乐等 (25)。从微观层面看,这些做法无疑具有一定的心理效用。它们作为一种自我调节的微观策略,确实可以在短期内帮助个体缓解压力、转换心境。一个精心设计的个人仪式,其构成要素往往包含流程化的动作、被赋予的象征意义以及非功利性的动机,这有助于个体在心理上完成场景的切换 (26)。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这些个人化的“小技巧”与它们所要应对的系统性压力之间,存在着巨大的、甚至是荒谬的量级差异。当一个人面临的是每周72小时的工作强度,或是长期处于一个充满精神压迫的有毒工作环境时,试图通过一个简单的仪式来“一键切换”到轻松的生活状态,无异于想用一张小小的创可贴去处理一个深可见骨的枪伤。

这种做法的根本谬误在于,它将解决问题的责任完全置于个体身上。它暗示,只要你掌握了正确的心理技巧,你就能应对任何强度的工作压力。这种逻辑忽略了问题的根源——即那个不断制造压力的系统本身。它要求个体不断地进行自我调适,去适应一个本就不合理、不人道的环境,而不是去质疑和改变这个环境。因此,这些看似无害的个人仪式,在无形中扮演了一个危险的角色:它们让不可忍受的状况变得“似乎可以忍受”,从而削弱了个体寻求根本性变革的动力。

3.2 企业的万灵药:将健康包装为个人责任

如果说个人仪式是自下而上的应对,那么企业健康计划(corporate wellness programs)则是自上而下兜售的“官方解药”。然而,对其进行深入剖析后可以发现,这些计划往往是问题的一部分,而非解决方案。

这些项目最核心的意识形态功能,是巧妙地将员工健康的责任从雇主(组织)转移到雇员(个人)身上 (27)。企业通过提供健身补贴、营养咨询、冥想APP等一系列“福利”,营造出一种关心员工福祉的姿态。但与此同时,它们却对造成员工身心俱疲的根本原因——如超负荷的工作量、糟糕的管理、缺乏自主性的工作以及有毒的办公室政治——避而不谈 (28)。正如一位分析师所言,对一个承担着三个人工作量的经理说,公司能为你做的只是提供一个健身福利来应对压力,这听起来是何其荒谬 (28)。

这种责任转移的背后,是一种深刻的逻辑错位。企业将健康问题定义为个人生活方式的选择问题(你是否坚持锻炼、健康饮食、有效管理压力),而不是一个由工作条件直接导致的结果。因此,解决方案也相应地指向了对个体行为的干预和塑造。

更进一步,许多企业健康计划远非“福利”那么简单,它们往往带有强制性和侵入性。一些公司将参与健康计划与保险费用或奖金挂钩,对那些未能达到某些健康指标(如体重、血压)或拒绝参与的员工施以经济惩罚 (29)。这种做法不仅具有胁迫性,还引发了严重的隐私问题。为了参与这些计划,员工常常需要提交详细的个人健康数据,包括体检报告和回答极其私密的健康风险评估问卷(HRAs),这使得雇主能够前所未有地深入了解员工的私人生活和健康状况,增加了歧视的风险 (29)。

尽管投入巨大,但这些健康计划的实际效果却备受质疑。大量的研究表明,目前尚无确凿的证据能够证明这些项目能带来长期的、显著的健康改善或医疗成本节约 (29)。它们的象征意义往往大于实际效用,其主要功能是塑造一个“关心员工”的雇主品牌形象,同时将健康管理的重担“外包”给员工自己。

3.3 “正念”的阴暗面:新自由主义对“自我关怀”的收编

对现代“解决方案”最深刻的批判,来自于社会学领域。它揭示了“正念”(mindfulness)和“自我关怀”(self-care)这些原本具有解放性潜力的概念,是如何被企业逻辑和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所收编、改造和利用的 (33)。

在这种被收编的话语体系中,“正念”的推广目的不再是帮助个体获得内在的平静与解放,而是为了提升其在工作中的生产力。它被包装成一种“自我技术”(technology of the self),用以训练员工变得更具“韧性”(resilience)、更能有效地进行情绪调节,从而更好地适应和承受高压、甚至是剥削性的工作环境 (33)。正如一位批判者所言,这种企业版正念的核心功能是让个体“去适应那些恰恰导致了他们问题的环境本身” (33)。

这种做法的危险之处在于,它将系统性的结构问题“个体化”和“心理化”了。如果你因为工作而感到焦虑和倦怠,问题不再被归咎于不合理的工作安排或有毒的企业文化,而是被归咎于你个人“正念练习不足”或“情绪管理能力欠佳”。这种归因方式,巧妙地将一个本应通过集体谈判、制度改革来解决的劳动政治问题,转化成了一个需要个体通过自我修养来克服的心理问题,从而实现了对工作场所矛盾的“去政治化”(depoliticization)(33)。

同样,“自我关怀”的概念也经历了类似的扭曲。在原始语境中,自我关怀意味着尊重自己的身心极限,意味着休息、娱乐和追求与工作无关的、具有内在价值的活动。然而,在新自由主义的框架下,“自我关怀”被重新定义为一种“投资”——一种对自身“人力资本”(human capital)的投资,其最终目的仍然是为了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更高的效率和价值 (35)。休息不再是为了休息本身,而是为了“充电”后能更好地工作;学习一项新爱好,也可能被视为在培养某种有助于职业发展的“软技能”。在这种逻辑下,生活本身也变成了工作的延伸,个体的全部生命活动都被纳入了资本增值的算计之中。

综上所述,从个人化的解压仪式,到企业化的健康计划,再到被收编的正念和自我关怀话语,我们看到了一条清晰的逻辑线: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庞大的“健康产业复合体”。这个复合体通过提供看似积极、实则治标不治本的“解决方案”,发挥着一种系统性的安慰剂效应。它制造了一种个体拥有能动性和解决方案的幻觉,使得身处病态系统中的个体能够暂时忍受其痛苦,从而降低了他们联合起来要求进行结构性变革的可能性。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些“疗法”非但没能治愈疾病,反而通过缓解症状,帮助了疾病的延续。


第四部分:哲学诊断——在“倦怠社会”中定位危机

为了从根本上理解当代工作危机及其虚假“解决方案”的根源,我们必须引入更深层次的哲学诊断。韩裔德国哲学家韩炳哲(Byung-Chul Han)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套精准的语言,用以命名那个催生了这一切问题的宏大社会结构。

4.1 “你能”的暴政:韩炳哲与自我剥削的逻辑

韩炳哲在其影响深远的著作《倦怠社会》(The Burnout Society)中,提出了一个核心论断:当代社会已经完成了从福柯(Michel Foucault)所描述的“规训社会”(disciplinary society)向“功绩社会”(achievement society)的深刻转型 (36)。

“规训社会”是一个由否定性主导的社会,其权力通过禁令、规则和惩罚来运作,其关键词是“不应该”(should not)。它的典型空间是监狱、兵营、工厂,其主体是“服从型主体”(obedience-subject)。然而,我们今天所处的“功绩社会”则是一个由肯定性主导的社会,其权力运作方式不再是外部的压制,而是内部的激励,其关键词是“能够”或“你能”(can)(37)。它的典型空间是健身房、写字楼、购物中心,其主体是“功绩主体”(achievement-subject)。

在这个新的范式中,权力变得更加隐蔽,也更加高效。个体不再需要一个外部的“他者”(如监工、老板)来强迫自己工作,而是将追求更高、更快、更强的功绩目标内化为自身的驱动力。这种转变带来了一个极具悖论性的后果:“自愿的自我剥削”(voluntary self-exploitation)(38)。功绩主体在一种“我可以做到一切”的幻觉中,不断地驱使自己超越极限,将自己变成一台永不停歇的“功绩机器”。他们看似在行使自己的自由,实际上却陷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奴役——对自我的奴役。

因此,职业倦怠(burnout)和抑郁症,便成为了功绩社会的标志性疾病。它们不再被视为个体意志薄弱的体现,而是一个系统性逻辑的必然产物。当个体陷入一场“与自己赛跑的鼠笼赛”(rat race it runs against itself)时,当他/她唯一的对手就是不断被拔高的自我期望时,最终的结局必然是精疲力竭和自我耗尽 (38)。这种内在的战争,远比外部的压迫更具毁灭性。

4.2 “内在自我”:终极的功绩主体

借助韩炳哲的哲学透镜,我们可以对《人生切割术》中的“内在自我”进行一次更深层次的解读。可以断言,“内在自我”正是韩炳哲所描述的“功绩主体”最纯粹、最极端的化身。

首先,“内在自我”是一个纯粹由肯定性和功能性构成的存在。他们的世界里没有任何“否定性”的空间——没有过去的回忆,没有外部的身份认同,没有家庭的牵绊,更没有韩炳哲认为我们正在丧失的那种进行深刻“沉思”(contemplation)的能力 (36)。他们的全部存在意义,都被定义为执行任务和追逐那些由公司设定的、琐碎的功绩奖励(如华夫饼派对)。这完美地映照了那个“美化努力”、不信任任何不具备直接功利性事物的功绩主体的形象 (36)。

其次,“内在自我”的处境,是“自愿自我剥削”逻辑的最终体现。尽管他们是被动的承受者,但做出这个选择的,是他们的“外在自我”。“外在自我”为了逃避痛苦或追求所谓的“平衡”,自愿地将一部分自我奉献给了纯粹的劳动。这使得剥削者与被剥削者合二为一,成为了同一个人。韩炳哲认为,这正是当代资本主义最高效的剥削形式,因为它披着“自由选择”的外衣,使得剥削过程不再需要外部的强制和统治 (38)。

因此,《人生切割术》中的切割手术,可以被看作是创造完美“功绩主体”的终极技术手段。它通过外科手术的方式,将人身上所有被视为“非生产性”的、具有“否定性”的元素——如悲伤、家庭、爱好、个人历史——全部剥离,只留下一个纯粹的、高效的、可以被无限优化的“人力资本”单元 (6)。这个被切割后的“内在自我”,就是功绩社会在哲学层面上的最终造物。

至此,一条清晰的因果与哲学脉络得以呈现:新自由主义(Neoliberalism)为整个系统提供了经济意识形态的底层代码,它将个体定义为需要在市场上不断自我投资、自我增值的“人力资本” (35)。韩炳哲的“功绩社会”理论,则描述了这一意识形态在文化和心理层面的具体表现——一个由内在驱动、自我优化和自我剥削所主导的社会 (37)。而《人生切割术》这部作品,则以一种惊人的艺术想象力,为这一整套逻辑提供了终极的文化隐喻——一个被外科手术精准塑造出来的、完美的、被切割的劳动主体。这三者并非各自独立的概念,而是同一现象在经济、哲学和文化三个层面上的不同呈现。理解了这一“三位一体”的结构,我们才能明白,用户最初关于个人应对技巧的疑问,早已超越了简单的“工作-生活平衡”范畴,而是一个关于我们如何在这一无所不包的意识形态结构中幸存下来的深刻存在主义问题。


结论:抵抗切割,重塑完整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现在可以对最初的提问给出一个明确而深入的回答。

回答核心问题

当代社会中,对个体化心理应对机制的需求日益增长,这绝非一件好事。它是一个危险的信号,表明我们的社会正在将一个病态经济系统所产生的巨大成本,巧妙地转嫁到个体的精神世界之中。这种趋势标志着我们对非人道工作条件的默许与常态化,而所谓的“解决方案”,其核心逻辑竟是训练人类如何更好地去忍受这些本不应被忍受的条件。

个体化修复的幻象

本报告的核心论点是,无论是用户提及的那个简单的个人仪式,还是企业界大行其道的复杂健康计划,它们都服务于同一个意识形态装置。它们将一个公共的、结构性的劳动问题“私有化”为个体的心理调适问题;将一个本应在政治和法律层面解决的劳资矛盾“去政治化”为个人抗逆力的强弱问题。这种做法助长了一种“残酷的乐观主义”(cruel optimism)(35)——个体被鼓励永无止境地“修炼”自身,而不是去改造那个持续制造痛苦的系统。

超越安慰剂:寻求真正的解决方案

真正的出路,在于彻底拒绝“切割”的逻辑,无论是手术台上的切割,还是社会层面的切割。这意味着我们必须超越那些治标不治本的安慰剂,寻求能够触及问题根源的、真正的解决方案。这包括:

  • 问题的再政治化: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职业倦怠、过度劳累和精神压力,本质上是集体性的社会问题,而非孤立的个人困境。这意味着解决方案的核心在于集体行动、工会组织以及强有力的劳动法规,用以强制执行合理的工作时长和保障健康的工作条件 (20)。
  • 拒绝被收编的“关怀”:我们必须警惕并抵制那种被工具化、以盈利为目的的“关怀伦理”。这意味着要重新夺回休息、闲暇和沉思的权利,不把它们视为提升生产力的工具,而是视为人之为人的基本需求和尊严所在 (36)。真正的“自我关怀”,不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好的员工,而是为了成为一个更完整的人。
  • 对完整性的追求:抵抗“切割”的终极方式,是为一种整合的、完整的生活而奋斗。在这种生活中,人的身份不由其劳动来定义,工作只是生活的一部分,而非其全部。这与《人生切割术》中“内在自我”的起义形成了深刻的共鸣——他们的斗争,归根结底,是为了夺回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权利。

因此,对于那个最初的提问——如何更好地从工作切换到生活——最终的答案或许是:我们需要的不是一个更好的切换仪式,而是一个不再需要这种仪式的世界。

引用的著作

  1. Severance (TV series) – Wikipedia,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en.wikipedia.org/wiki/Severance_(TV_series)
  2. “Severance” and Our Own Workplace Dystopias | Psychology Today,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psychologytoday.com/us/blog/human-bureaucracy/202501/severance-and-our-own-workplace-dystopias
  3. Here’s what a professor who studies work-life balance thinks of ‘Severance’,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biz.source.colostate.edu/severance-research-work-life-balance-expert/
  4. Severance Episodes 1-7 Breakdown & Review : r/SeveranceAppleTVPlus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reddit.com/r/SeveranceAppleTVPlus/comments/tr6bcd/severance_episodes_17_breakdown_review/
  5. Review: ‘Severance’ season one exhibits new plot concept – The Baylor Lariat,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baylorlariat.com/2022/04/12/review-severance-season-one-exhibits-new-plot-concept/
  6. Severance Explained: OpenAI’s Deep Research Summary of Season 2 | by Greg Robison,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gregrobison.medium.com/severance-explained-openais-deep-research-summary-of-season-2-1536b65fc571
  7. Severance Explained: OpenAI’s Deep Research Summary of Season 1 | by Greg Robison,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gregrobison.medium.com/severance-explained-openais-deep-research-summary-of-season-1-289611f695cd
  8. The Underlying Corporate Critique of ‘Severance’ – The Colgate Maroon-New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thecolgatemaroonnews.com/59745/commentary/the-underlying-corporate-critique-of-severance/
  9. What Severance teaches us about the dark side of workplace culture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hrzone.com/severance-the-dark-side-of-workplace-culture/
  10. The incentives are such a dark reflection of corporate culture : r/SeveranceAppleTVPlus – Reddit,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reddit.com/r/SeveranceAppleTVPlus/comments/1bcs4j6/the_incentives_are_such_a_dark_reflection_of/
  11. Severance Is an Indictment of Workplace Hell – Jacobin,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jacobin.com/2025/03/severance-season-2-workplace-comedy
  12. 劳动用工合规之工时制度 – 康达律师事务所,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kangdalawyers.com/library/3052.html
  13. 逃离996:我宁可不婚不育不买房,也不要拼命,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jfdaily.com/wx/detail.do?id=145028
  14. The Truth About China’s 996 Work Culture: What’s Changing? – Eos Global Expansion,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eosglobalexpansion.com/the-human-cost-chinas-996-work-culture/
  15. A Controversial Working System in China: The 996 Working Hour System – Clausius Scientific Pres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clausiuspress.com/conferences/AETP/ALSS%202021/Y0716.pdf
  16. 996 Work Culture: A Deep Dive into Its Impact on Work & Well-being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kotaksecurities.com/investing-guide/articles/996-work-culture/
  17. What is China’s 996 Work Culture and does it severely impact worker health? – Quora,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quora.com/What-is-Chinas-996-Work-Culture-and-does-it-severely-impact-worker-health
  18. 马云多次谈及“996”加班制上热搜 – 教育,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i.fjsen.com/wap/2019-04/15/content_22181911.htm
  19. How managers use culture and controls to impose a ‘996’ work regime in China that constitutes modern slavery – ResearchGate,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43182319_How_managers_use_culture_and_controls_to_impose_a_’996’_work_regime_in_China_that_constitutes_modern_slavery
  20. The 996 Working Pattern in Chinese Internet Firms: How Hegemonic Despotism Promotes Long Working Hours for Employees – OpenEdition Journal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journals.openedition.org/chinaperspectives/15869
  21. 当“996”和“007”遇到工作压力- 疾病预防控制 – 福州市人民政府,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fuzhou.gov.cn/zgfzzt/ylws/jbfk/202504/t20250402_4998934.htm
  22. 一到周一就焦虑?解救你的办法在这里…… – 安徽大学校医院,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xyy.ahu.edu.cn/2021/1019/c19099a271725/page.htm
  23. 加班时间对员工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 – hanspub.org,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hanspub.org/journal/paperinformation?paperid=33093
  24. 数字时代背景下隐形加班现象的规制,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pdf.hanspub.org/ojls20241210_442923095.pdf
  25. 新安全 – 人民网,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paper.people.com.cn/xaq/html/2013-10/01/content_1324695.htm
  26. 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journal.psych.ac.cn/xlkxjz/EN/article/downloadArticleFile.do?attachType=PDF&id=4103
  27. Company VS. Individual Wellness: The Great Debate – WellStep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wellsteps.com/blog/2025/05/07/company-vs-individual-wellness/
  28. Why corporate wellness programs fail | Deloitte Insight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2.deloitte.com/us/en/insights/multimedia/podcasts/the-problem-with-employee-wellness-programs.html
  29. Corporate Wellness Programs: Pros and Cons – The Doctor Will See You Now,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thedoctorwillseeyounow.com/content/bioethics/art5024.html
  30. Corporate Wellness Programs: Implementation Challenges in the Modern American Workplace – PMC,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pmc.ncbi.nlm.nih.gov/articles/PMC3937880/
  31. The Risks Of Using Workplace Wellness Programs To Foster A Culture Of Health,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09958737_The_Risks_Of_Using_Workplace_Wellness_Programs_To_Foster_A_Culture_Of_Health
  32. Study Details | The Impact of Employee Wellness Programs – ClinicalTrials.gov,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clinicaltrials.gov/study/NCT03167658
  33. (PDF) The Dark Side of Mindfulness: Workplace Socialization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366218589_The_Dark_Side_of_Mindfulness_Workplace_Socialization_Neoliberalism_and_the_Self
  34. The Dark Side of Mindfulness: Workplace Socialization, Neoliberalism and the Self – Tidsskrift.dk,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tidsskrift.dk/claw/article/download/135105/179876/290684
  35. Care of the self and subjectivity in precarious … – Ethics of care,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ethicsofcare.org/wp-content/uploads/2019/04/BC-IA.pdf
  36. The Limits of the Burnout Society Critique | Church Life Journal,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churchlifejournal.nd.edu/articles/the-limits-of-the-burnout-society-critique/
  37. [Notes] Burnout And Attention: Han’s Vision of Modern Society | by Tom H. | Medium,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medium.com/@TH.Writing/notes-byung-chul-hans-the-burnout-society-6a501b398e68
  38. Byung-Chul Han’s Burnout Society: Our Only Imperative is to …,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philosophybreak.com/articles/byung-chul-han-burnout-society-our-only-imperative-is-to-achieve/
  39. The Burnout Society Summary of Key Ideas and Review | Byung-Chul Han – Blinkist,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www.blinkist.com/en/books/the-burnout-society-en
  40. Thought-tinkering – the Korean German philosopher Byung-Chul Han | Aeon Essays,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aeon.co/essays/thought-tinkering-the-korean-german-philosopher-byung-chul-han
  41. Neoliberal values and the workplace: a way forward through capabilities and care, 访问时间为 七月 2, 2025, https://revistas.ucm.es/index.php/LTDL/article/download/93247/4564456571595/4564456731845
滚动至顶部